解锁济宁千年石刻密码7双狮

来源:济宁新闻网 时间:2024-02-26 09:11 阅读量:14965   
分享:

济宁市嘉祥县,现纸纺镇武宅山村北的武氏祠,是建于公元2世纪东汉晚期的一处家族墓群石刻,存有大规模且保存完整的汉画像石群,雕刻精美、内涵丰富。武氏祠不仅是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艺术史上,还与西方帕特农神庙、蒙娜丽莎具有同等地位。...

济宁市嘉祥县,现纸纺镇武宅山村北的武氏祠,是建于公元2世纪东汉晚期的一处家族墓群石刻,存有大规模且保存完整的汉画像石群,雕刻精美、内涵丰富。武氏祠不仅是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艺术史上,还与西方帕特农神庙、蒙娜丽莎具有同等地位。

解锁济宁千年石刻密码7双狮

武氏家族墓地,在以前被统称为“武家林”,如今这组石刻建筑艺术珍品,作为文化遗存已被定名为:“武氏墓群石刻”,后世俗称“武氏祠”,其整体结构为:前首是狮子,后是石阙,然后是神道,通往诸墓。每座墓最前是墓碑、祭坛,其后为祠堂,最后是坟墓。

一起走进济宁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解锁这块见证了1800多年历史变迁的石头其中的“文明”密码。今日带您解密武氏祠——双狮。

阙室内一对石狮,据考证,这是全国现存最早的一对石狮。

此对石狮皆足立石座之上,昂首扭颈前视。各高124厘米,长145厘米,宽40厘米,形制相似。东狮前右足按一卷曲小兽。两狮相对,皆张口怒目。虽历经寒暑风雨,但狮身基本完整,主要骨架甚至毛皮刻线均清晰可辨。

此对石狮雕刻时间,据《武氏石阙铭》记载,刻于建和元年,即公元147年。原铭文中因当时尚没有“狮”字,用“师”字代替。

狮子原不产于中原。《汉书·西域传》记:“乌戈山离国,王去长安二千二百里。……有桃拔、师子、犀牛。”这是中国史书关于狮子的最早记载。乌戈山离,《辞海》说它是西域古城,当在今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或即阿拉霍西亚西部之亚历山大城之别译,一说在阿富汗西北部之赫拉特。《后汉书·西域传》又说,条支国“出狮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条支,《辞海》说它当在今伊朗西南部布什尔港附近一带,汉代属安息。《本草纲目·兽部》载:“狮子出西域诸国,状如虎而小,黄色,亦如黄金色猱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声吼如雷。”

狮子传入中原见于正史的有三次:

一次是汉章和元年。《后汉书·章帝纪》载,章和元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月氏,亦作月支,居塞种地区(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以西一带),在安息东,可能为安息的属国。《后汉书·西域传》记为:“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子、符拔。”《辞海》说,安息即帕提亚王国,为西亚古国,地处伊朗高原东北部。

一次是汉永元十三年。《后汉书·和帝纪》载,永元十三年“冬十一月,安息国遣使献师子及条支大爵。”《后汉书·西域传》说,和帝永元九年(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即罗马),抵条支。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

一次是汉阳嘉二年。《后汉书·顺帝纪》载,阳嘉二年六月,“疏勒国献师子、封牛”。《后汉书·西域传》说,顺帝阳嘉二年,疏勒王“臣磐复献师子、封牛”。《辞海》疏勒条:西域国名,又作竭石、竭叉、沙勒等,国都在今新疆喀什市。

将狮子的形象传入嘉祥的应是武氏墓群的墓主人。武氏几代为官,虽然官职并不算太高,但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是武开明,其碑文记载,汉安二年迁大长秋丞、长乐太仆丞。此时距疏勒国献狮子仅十年。大长秋丞负责宣达皇后的旨意,管理宫中事宜,是皇后的近侍。长乐宫是太后居地,长乐太仆丞是负责太后宫车马出行的官员。狮子是当时非常珍贵的动物,必置皇家园林。武开明有职务之便,是能够见到狮子的。二是武斑。武斑曾任敦煌长史,敦煌是中原与西域交通的门户,狮子过境亦能见到。

狮子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最凶猛的动物。《本草纲目》说它是“毛虫之王”,每天能跑五百里。当它一吼,百兽都会躲避起来,马会吓出血尿。狮食虎吞貔,裂犀分象。因为狮子最凶猛,所以武氏族人才请人打造了一对石狮,让它们守护林门。

武氏墓群石狮是初创时期的石狮,此后人们在仿制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四川雅安县曹颐墓前的汉代石狮,姿态就更加生动。后世所雕石狮,多蹲踞抱球或幼狮,成为我国传统的工艺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文推荐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