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银行集体定增超5千亿!财政部等出手,建行: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抽血”

来源:证券之星 时间:2025-04-01 06:01 阅读量:16924   
分享:

国有大行增资计划落地进行时! 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601939.SH)、邮储银行(601658.SH)、交通银行(601328.SH)集体公告,将以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上述四家大行的募资总额...

国有大行增资计划落地进行时!

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601939.SH)、邮储银行(601658.SH)、交通银行(601328.SH)集体公告,将以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上述四家大行的募资总额分别为不超过人民币1050亿元、1650亿元、1200亿元、1300亿元,共计5200亿元。

从认购对象来看,财政部是本次定增认购的“主力军”,拟认购金额合计达5000亿。具体而言,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此次均单一面向财政部发行股票;除了财政部,中国烟草、双维投资将参与交通银行的定增,中国移动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将参与邮储银行的定增。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定向发行完成后,财政部对交通银行的持股比例超过30%,成为交行的控股股东;财政部对邮储银行的持股比例将达到15.54%,这也是财政部首次入股邮储银行。

“财政部控股后,其作为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的职能将更为突出,财政部可更有效地引导交行在信贷资源配置、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与国家重大战略形成联动,避免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失衡。”3月31日,交通银行董事会秘书何兆斌在定向增发投资者说明会上表示。

从发行价格来看,四大银行此次的定增价格均低于其每股净资产。不过,相对于最新的收盘价,此次的定增价格均有所溢价。

多位大行高管均回应称,虽然本次发行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指标短期内将有所摊薄,但溢价定增充分保护了全体股东的利益,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

重磅利好加持之下,3月31日银行板块再度迎来大涨。截至当日收盘,江阴银行涨超5%,建设银行涨超3%,上海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等均涨超1%。

溢价增发,释放积极信号

本次定增价格备受投资者关注。Wind数据显示,按去年年报口径进行统计,截至3月31日收盘,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每股净资产分别为8.18元、12.65元、13.06元、8.37元。

另据本次定增公告显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定增发行价分别为6.05元/股、9.27元/股、8.71元/股、6.32元/股,低于每股净资产。

因银行股长期“破净”,引发了市场关于“破净”增发是否合理的关注和讨论。

3月31日,交通银行董事会秘书何兆斌在投资者说明会上表示,“本次发行定价具有合理性,兼顾了各方的利益和诉求。本次发行定价高于近期市场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是交行基于市场化定价原则,综合考虑法规要求、兼顾投资者利益做出的最终决策,定价合理合规。”

从四大银行的最新收盘价来看,截至3月31日收盘,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收盘价分别为5.60元/股、8.83元/股、7.45元/股,5.21元/股,本次定增价格均较最新收盘价有所溢价。

“溢价增发的原因有满足募资金额方面的考量,同时也是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有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如此表示。

华西证券3月31日一份研报也分析指出,定增价相对于最近的收盘价均有溢价,溢价区间为24%~33%,财政部等战略投资者的高价认购行为实质构成估值锚定效应,一定意义上显示出政策层面对国有大行长期价值的认可。

关于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多家大行高管均在投资者说明会上给予回应。

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投资者说明会上指出,“本次我行发行价格在A股市场交易价格基础上予以适当溢价,兼顾了原有股东、增资股东利益。我行此次增资对原有股东每股收益摊薄比率较小,但增资定价较A股当前市价溢价较高,有效保护原有股东利益。”

何兆斌也表示,财政部以溢价参与本次大额定增,既是对交行发展和投资价值有信心的表现,也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最大限度降低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摊薄。

邮储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杜春野指出,锁价定增对市场影响小,充分保护了全体股东的利益,也体现了国家对邮储银行长期发展的坚定支持,也将有力地提振市场对邮储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业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四大银行均提及了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措施。

何兆斌指出,参与本次认购的投资者均承诺了5年的股票锁定期,愿意长期持有交行股票,不会在短期内对二级市场产生冲击,有利于维护交行股价稳定。

中国银行董事会秘书卓成文也表示,中国银行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本管理,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尽量减少本次发行对普通股股东即期回报摊薄的影响,充分保护我行普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文推荐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