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在2022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会发展得如此迅猛。2022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产量和销量都大大超过了去年的水平,市场份额为23.5%。行业预测提前三年完...
谁也没想到,在2022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会发展得如此迅猛。
2022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产量和销量都大大超过了去年的水平,市场份额为23.5%。行业预测提前三年完成。
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因为从过去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品类的渗透率达到20%时,就意味着进入占领市场的快车道,其市场拐点就要到来。
在“韦小立”验证了这些造车1.0公司的可行性后,造车2.0公司正在加紧步伐。华为联合赛勒斯推出的杰杰系列市场反响不错。由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Aouita也在10天内完成了5000辆的预订。哪吒和氪在刚刚过去的10月分别交付了1.8万辆和1万辆,广汽鄂安10月销量超过3万辆。他们希望尽快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目前的新车赛道无疑是一场与时间窗口的博弈。2021年底,Xpeng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何在央视《对话》节目中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下一次洗牌时刻可能在2023年底到2025年之间,他称之为新车2.0的时代
但随着市场拐点的提前到来,当“后造车浪潮”的典藏车和小米车量产交付时,竞争将远比当初估计的激烈。他们能吃多少份额?
跨界造车,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集体宣布造车两年后,“造车后的浪潮”们已经开始陆续交卷。
最快的速度是杜畿。10月27日,在汽车正式公布605天后,CEO夏在网上向用户介绍了首款车载机器人1探月限量版。这辆SUV卖了39.98万。
夏说,最擅长在软件和智能方面取得突破。所以ROBO一号探月版的所有智能能力都是顶配的,是全系标配。入门级版本是标准激光雷达。
也许预订超出了预期。大会结束时,原本只有1000个预留名额的ROBO一号又增加了1000个名额。
在吉利和百度的共同努力下,杜畿时隔两年推出了首款汽车,并将在11月的广州车展上发布首款量产车。
但市场反馈似乎并不友好。新车发布后,杜畿的潜在用户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些订户认为杜畿的权益不够。多位潜在用户表示,其他家是“通货膨胀钱”的5倍,但收藏就是像抽奖一样抽取“通货膨胀钱”。每个人的膨胀倍数都不一样,最高的是5倍。有用户觉得贵。如果是通货膨胀率的5倍,就是2.5万,下来就是37.48万。这个价格可以接受。短短3天,200人的团就少了20个人。
但是,在新车真正交付之前,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毕竟定价是玄学。小鹏G9刚上市两天,降价了,先发优势还有时间调整。
除了专注,最受关注的“造车后的浪潮”当属小米。与华为、百度联手赛勒斯、吉利加速新车上市不同,小米汽车没有选择与成熟车企合作或签约,而是自建工厂。这意味着难度更高,时间更长,资金储备更强。
“米粉”们期待小米打造首款年轻人的新能源汽车。目前小米已经完成了工程样机,也就是说整车研发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仿真样机测试和工程车测试。
小米汽车可能在2023年6-7月正式获得造车资格。同时,如果进展顺利,小米首款纯电动汽车将于2024年正式量产。
2018年开始造车的恒大,在母公司恒大集团财务状况堪忧的情况下,终于在今年7月推出了首款量产车型恒驰5。虽然被外界诟病为农用拖拉机,但10月底,缺钱的恒大还是在略显简陋的空地上交出了首批100辆恒驰5汽车。
由长安汽车、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华为支持的奥伊塔11已经迎来了第一批车主,10天内突破5000辆。创立新能源汽车品牌小牛的创始人李一男宣布正式推出豪华中大型城市探索SUV,将于2022年12月起交付。
“造车后”的杀手锏
即便“韦小立”每年都要面对新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用户心目中建立起强大的心智——韦莱靠的是用户体验,小鹏靠的是智能路线,理想是“爸爸”用户的首选。
更何况贯穿今年的哪吒,现在已经是三四线城市用户的首选,智能驾驶舱的概念深入人心。
“造车”后吸引用户的是什么,成为他们冲击现有格局的关键之一。
在成立的第一天,夏就对的第一辆车有了大致的判断。他希望这辆车拥有强大的自动驾驶能力、语音能力和智能能力,“本质上是一个机器人”。夏的期望是,在2023年,交付一款用户体验最好,质量和成本都有优势的车载机器人,定义中国智能的最高水平。
然而,目前,杜畿最新发布的月球探测限量版的早期用户似乎并不满意。一位探月版早期预订用户表示,在没有800V过充和空气悬浮的情况下,觉得39.98万的价格太高。智能驾驶,或者说智能驾驶,对于一些用户来说更像是期货。部分用户选择在探月版发布后退订,其目标价格大多为35万元。
“探月版目前的价格和配置是8295芯片和阿波罗自动驾驶的赋能。虽然是第一款搭载这种芯片的车型,但到明年量产的时候,很多车可能都会搭载8295芯片,而且只有自动驾驶,”一位探月目标用户表示。
显然,用户很难为自动驾驶买单,需要在硬件和设计上补课。
小米的杀手锏一开始是智能生活。
在最初的发布会上,小米汽车最初的定位是“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换句话说,小米造车不仅仅是一辆车,而是小米整体智能生态的一部分,是智能生活的关键场景和核心节点之一。
在发布会上,雷军花了很多精力介绍小米智能家居在汽车驾驶舱的想象。为此他还打造了一辆小米智能家居组装的房车。
但在两个月前的发布会上,雷军多次提到自动驾驶,而不是智能生态。
与之前报道小米造车进度不如预期不同,雷军表示,小米汽车目前的RD进度非常顺利,超出预期。雷军认为,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取胜的关键点,小米的自动驾驶也将采用全栈自研算法。
一位业内人士在雪球上分析,华为已经爆了小米智能驾驶舱的概念,小米在华为鸿蒙系统智能驾驶舱之外,很难再讲出更好的驾驶舱故事。
显然,自动驾驶对小米来说并不熟悉。在中国,百度仍然是自动驾驶的领导者。但据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小米还有多少空间很难判断。小米量产的时间晚了,未来几年电池的价格也不好说。但是,忠实的“米粉”才是最有潜力的买家。
《造车后》的其他玩家也在探索差异化的道路。
Roborock的创始人常静热衷于越野车。他的洛克汽车首款车选择了与理想相同的路线,定位为标杆奔驰G系越野车,续航能力将超过1000公里,这是目前市场缺乏的品类空白。360曾经入股但退出的哪吒,现在已经在三四线城市打下了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玩家越来越多,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标的也越来越多。在“货比三家”的场景下,任何一个单一的亮点都不一定能撬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消费者需要在自动驾驶优秀性能的同时,有其他的亮点。
这是对“造车后的浪潮”乃至所有新能源汽车的考验。
新势力正在加速造车,窗口期也在缩短。
2021年,特斯拉全年售出93.6万辆汽车,中国贡献了其中的一半,是韦小立的3倍多。在数量上,比亚迪不足以和特斯拉抗衡;但是哪吒和零跑还在探索模式,还没有进入主流视野。当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刚刚达到10%。
当时是一个绝佳的窗口期,和雷军成立小米集团进军智能手机的时候如出一辙——智能手机的大幕刚刚拉开,渗透率在10%左右。苹果率先推出了大众智能手机iPhone,但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称霸江湖。但国产智能手机大多是劣质品牌或山寨货,没有“机王”。
杜畿、小米等“后造浪潮”恰好在此时进入市场,因为在行业预测中,新能源汽车年复合增长率为34.2%,到2025年渗透率将达到20%左右。
20%是一个关键点,或者说引爆点。因为,一旦用户渗透率达到20%,就非常容易事半功倍。这意味着2025年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
按照这个时间节点,“造车人”在造车后,刚好有四年时间实现从团队搭建、工程样机到量产交付的过程,这也符合汽车的生产规律。未来、、李都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完成了转型。
再来看看《造车后》的计划量产和交付速度。该系列将于2023年第三季度交付,Roborock的第一辆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下线,小米汽车计划于2024年交付第一辆汽车。
虽然《韦小立》今年很可能无法突破10万辆的年交付量大关,但比亚迪《冲锋》前三集已经交付了118万辆,比韦小立、哪吒、零跑、蓝兔、极速福克斯等企业的总和还多。明年如果不拉起产能,突破关键节点的新能源车将会极大地吞噬燃油车市场,距离“后造车潮”交付车辆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一家新造车企业的员工向《科技星球》坦言,现在大家加入“后造车浪潮”都比较谨慎,即使是拥有庞大忠实用户的小米。原因是这些企业大多没有造车经验,出发时间也不早,市场给的试错空间有限。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量产几乎是前期最大的门槛,只有量产之后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车企。很少有人愿意尝试和犯错。
中国新能源汽车普及率从0到5%不等,用了10年;从5%到10%,只用了半年时间;而渗透率从10%到20%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未来可能会更快,留给“造车后的一波”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
但商业世界的魅力在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按照理论进行的。即使窗口期越来越短,但总有意想不到的力量打破固有格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吃的螃蟹不是最多的。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