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铆足劲“双11”开门红:企业忙生产商家忙备货物流忙招人

来源:网络 时间:2022-11-03 09:09 阅读量:15570   
分享:

一年一度的“双11”促销拉开帷幕。10月31日20:00,天猫“双11”第一波销售开启,JD.COM“11.11”全球爱心季正式启动。目前企业忙着生产,商家忙着备货,物流忙着招人,各方都在争取“双11”。“双11”打开大门展现消费潜力随着2...

各方铆足劲“双11”开门红:企业忙生产商家忙备货物流忙招人

一年一度的“双11”促销拉开帷幕。10月31日20: 00,天猫“双11”第一波销售开启,JD.COM“11.11”全球爱心季正式启动。目前企业忙着生产,商家忙着备货,物流忙着招人,各方都在争取“双11”。

“双11”打开大门展现消费潜力

随着2022年“双11”正式启动,电商也在不断刷新销售成绩单。

10月31日,天猫“双11”启动后第一个小时,102个品牌成交额过亿;淘宝直播同比增长600%,腰部主播交易额同比增长250%。

在JD.COM平台上,大家电全品类成交额1分钟破10亿元,整体成交额10分钟增长超40%。

不仅仅是线上,来自Suning.cn的线下数据显示,10月24日至11月1日零点,高品质、智能化家电热销,万元以上高端家电销售额环比增长137%,智能家电销售额环比增长143%。激光电视、零嵌入式冰箱、微蒸汽洗烘一体机等新潮流家电销售增长较快,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1%、117%和12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增长态势,网络消费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第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1%。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双11可以看出,中国内需潜力加速释放,新消费快速发展,绿色升级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从今年‘双11’电商数据来看,国内消费活力依然强劲。”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国家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礼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双11”绿色商品的数量有所增加,这说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消费者对价值的需求带来最直接的供给侧改革,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各方争取“双11”

随着“双11”大幕的拉开,企业、电商、物流都在苦战。

为了迎接“双11”,很多企业从10月份就开始加班加点。苏州商家徐先生已备货近30万件,是去年的1.2倍。他还准备了比去年多一倍的面料,打算根据情况灵活接单。

企业忙着生产,商家忙着备货。在江苏常熟,天猫店主王先生刚刚备货完10多万件羽绒服,成交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这一年,我鼓足了勇气去囤货。”他预计,今年“双11”的销售额将达到2000多万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忙着备货,忙着招人。据了解,“天猫双11招聘季”已经启动,天猫、淘宝、1688、菜鸟、饿了么、钉钉上的8万多家商家和企业发布了超过60万条电商岗位招聘。

为了应对“双11”激增的包裹投递量,菜鸟发布了超过10万个弹性工作岗位,确保“双11”期间的送货上门。顺丰发布招聘公告,上调单件配送费;申通宣布增加专职按需配送服务人员;极兔进行员工招聘储备,扩充相关人力资源。

由于今年“双11”提前到10月31日20: 00支付尾款,菜鸟直接退货推出夜间配送。广州市大石站站长韩说,他所在的站一共发了300多份夜间快递,当晚送到10点多。

打造高效的消费者服务体系。

目前,“双11”首批快递包裹已经快速送达。

“昨晚睡觉前我还没付尾款。商家显示是在广东。快递怎么能送这么快?”西藏林芝的李女士在10月31日晚天猫“双11”开幕后购买了一套化妆品,并于11月1日上午通过快递送达家中。

菜鸟方面表示,为了加快“双11”的送货上门速度,很多地方的配送中心都进行了升级,提高自动化水平。数据显示,今年“双11”菜鸟供应链预售速度最高,包裹量同比增长50%。

今年“双11”期间,JD.com物流将扩大预售规模,数百万SKU商品将投放到全国离消费者最近的各级仓库。消费者支付尾款后,快递可以立即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最快可以实现分钟送达。

顺丰储备500多趟高速列车,结合70多架自有全货机,帮助电商平台提升物流中转速度和收发件时效。同时,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实时动态预测,全程可视化管控,打造数字化智能演出服务。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双11”的开启体现了市场的活力,消费更加便捷,品质更高。这与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密切相关,尤其是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极大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差异化服务能力。

吴琦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消费复苏和供给侧改革,从平台角度来看,应该基于消费者需求细分和人口结构变化,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创造更多新的消费业态和形式,增加个性化和优质的消费产品和服务。同时,在数据的支持下,将对消费全链条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精准高效的消费服务体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文推荐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