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重组遇挫捷强装备重振业绩梦碎

来源:网络 时间:2022-11-03 08:30 阅读量:13701   
分享:

在持续的业绩压力下,捷强装备为了收购优质标的提升公司业绩,开始寻求完善产业布局,民营企业凯迪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迪诺科技”)成为公司的“猎物”。今年5月,捷强装备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即收购卡迪诺特科技100%股权。然而,经过几...

首次重组遇挫捷强装备重振业绩梦碎

在持续的业绩压力下,捷强装备为了收购优质标的提升公司业绩,开始寻求完善产业布局,民营企业凯迪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迪诺科技”)成为公司的“猎物”。今年5月,捷强装备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即收购卡迪诺特科技100%股权。然而,经过几个月的策划,此事终于不了了之。

11月2日晚间,捷强装备披露,公司决定终止购买卡迪诺特科技100%股权。值得一提的是,捷强装备于2020年登陆a股市场,公司拟购买卡迪诺科技也是上市后筹划的首个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这也意味着公司首次重组遭遇挫折。在拟购买资产的背后,捷强设备的业绩从2021年开始就承受着明显的压力,今年更是陷入了亏损状态。现在,产业布局受挫无疑让公司雪上加霜。对于捷强设备来说,未来如何扭转公司业绩下滑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终止对卡迪诺特科技的收购

11月2日晚间,捷强装备披露终止重大资产重组公告。

据了解,捷强装备原计划向王启光、武照广、王晶等自然人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卡迪诺特科技100%股权。同时,拟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上述事宜于今年5月开始推进。

如今,经过几个月的筹划,上述收购戛然而止。对于终止重组的原因,捷强装备表示,由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与重组规划之初相比,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与相关交易对方进行了充分审慎的研究和协商,同意终止本次交易。

捷强装备主要从事RD、核生化安全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在军事需求、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核生化安全领域。

不难看出,捷强设备业务与卡迪诺特科技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捷强装备还表示,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继续完善产业布局,扩大优势产品组合,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市场份额;此外,通过整合核辐射探测和监测设备以及核辐射防护的产品线和RD能力,公司可以大幅提高核生化和安全侦察设备的市场份额,加强核心竞争力。

然而,捷强设备的美好愿景最终失败了。

今年净利润继续亏损。

重组背后,捷强设备的业绩并不乐观,今年净利润持续亏损。

资料显示,捷强设备于2020年8月24日登陆a股市场。公司上市当年业绩尚可,归属净利润同比微增5.21%。但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下滑,其中归属净利润约3099万元,同比下滑69.03%。

2022年,捷强设备处于亏损状态,一季度、今年上半年、前三季度均亏损。今年前三季度归属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分别约为-1071万元和-2008万元。

另一方面,卡迪诺特科技盈利能力较强,2021年净利润将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卡迪诺特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约2.83亿元和2.92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约为2018.03万元和6555.71万元。

捷强装备也曾表示,若能成功收购卡迪诺特科技,公司资产规模和业绩规模将有所增长,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可以看出,捷强设备有意通过收购卡迪诺特科技来提升公司业绩。

融资专家许在接受《今日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如果公司确定了战略方向,不排除会继续在市场上寻找优质标的进行并购。

资本流动频繁。

面对公司业绩下滑,捷强设备从2021年开始频繁进行资金动作。

据了解,2021年1月19日,捷强设备首次抛出MA计划。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收购北京三安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权,经交易各方友好协商,本次股权收购价格不超过3500万元。

资料显示,三安特种专注于特种生物检测技术在环境公共安全监测领域的应用,开发相关生物安全系列产品,为客户提供特种生物安全监测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对于上述交易,捷强装备表示可以进一步拓展生物相关领域的军民用市场,从而提升公司在核生化防御装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业绩。

今年7月1日,捷强设备披露了一则转让公司股份的公告。公司拟将其持有的四川瑞莱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35%的股份以748.04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杭州莱杰。

此外,8月15日,捷强设备还披露了一项收购资产。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拟以自有资金收购郭、水务、上海拓辽、上海拓虎、一硕分别持有的上海艺星5.24%、18.6%、1.01%、4.9%、9.44%的股份,收购股份合计39.19%。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促进会科技产业投资分会副会长、战略投资智库执行主任布娜新今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对于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来说,收购资产提升公司业绩、转让资产变现是快速扭转公司业绩下滑的途径。但其中也有风险,其中收购背后的商誉不容忽视,未来随时可能侵蚀公司业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文推荐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